古代民间的斗茶风俗

首页    茶风茶俗    古代民间的斗茶风俗

 

      古代文人斗鸡、斗蟋蟀的癖好由来已久,在古书中有不少这样的描绘,对此许多人都很熟悉,但知道古代文人有“斗茶”习俗的人似乎就不多了。
      斗茶,又叫“斗茗”、“茗战”,通常是指每逢清明节后,新茶初出时,各地茶乡所举行的茶品与茶技的比赛。它本是古时有钱、有闲文化的一种“雅玩”,到了元明清时,就已经完全化为民间的饮艺风俗了。
     “斗茶”始于唐代,盛行于宋代。北宋时期,四海升平,统治者实行了重文轻武、向文人倾斜的政策,大量的文人在朝廷担任了一定职务,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明显提高。在当时安定的社会背景下,这种优厚的待遇、清闲的生活,刺激了文人墨客对茶艺的进一步探讨,同时茶艺的发展又为生活增添了闲雅的情趣,二者互为因果,这便是“斗茶”风行的内在原因。
       据唐冯贽《记事珠》记载,“斗茶”源自福建建安民间。以福建建安茶农为代表的世俗斗茶,目的是通过斗茶竞选出产贡茶的机会,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回报。斗茶的地点选择在山林野外,所用茶品全部是备选贡茶,以饼茶为主,选用斗茶专供的水,器具虽不奢华,但也务求精美。由于贡茶的影响,历代以来从宫廷到市井,都乐于斗茶。范仲淹有一首《斗茶歌》说得好:“斗茶味兮轻醍醐,斗茶时香兮薄芝兰。”说的就是斗茶时清香四溢的场面。
       斗茶是在品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。品茶也称“品茗”,由主人邀请三五知己,品评名茶。但是斗茶作为排列新茶优劣顺序的活动,则与平和的品茗不同,有着比技巧、斗输赢的特点。“斗”,正是在争斗中逞强获胜之意。曾经有私塾老师以“较筐箧之精,争鉴裁之别”来概括斗茶的涵义,因此这种比赛活动可谓非常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。
       参加斗茶的人,要各自献出所藏名茶,在施展各种精细技法和工序之后,将泡好的茶盛在小酒杯一样大小的茶盅内,经过集体品评,在茶叶的色相、芳香度、茶汤的香醇度、茶具的优劣、煮水火候的缓急等等方面,评出俱为上乘者为胜。斗茶的参加者都是饮茶爱好者自由组合,多的十几人,少的五六人,斗茶时,常有不少的观众在旁看热闹。如在茶店斗,则附近店铺的老板或伙计都会轮流去观战,特别是当时在场意欲购茶的顾客,更可以一睹为快。
       宋代是极其讲究茶道的时代,上起皇帝,下至文人雅士,无不好此,并且有人着书立说,将其理论化。据宋、明人写的笔记记述,斗茶内容大致可包括:斗茶品、行茶令、茶百戏。泡茶时,茶叶加入量可根据茶的种类和个人品味而有所变化,但值得注意的是,所加茶叶的数量、水温、和冲泡时间,影响着茶汤浓度和口感。


       置茶量多或者是浸泡时间加长可以使茶汤更为浓厚,但是两者所产生的浓厚状况不一样:置茶量多,对于茶叶内容物的萃取,是从茶叶表层到内部一层一层慢慢来,分多阶段进行;浸泡时间加长,每一泡萃取的层次比较多,但是冲泡次数缩短。浸泡时间长,茶汤较为浓稠,但是有些茶也容易出现苦味。苦味如果不会慢慢转为甘甜时,尽量将冲泡时间缩短。
       在茶壶注入沸水时,茶叶内容物快速溶解出。在茶水倒出之后,纵使尽力将茶汤倒干,茶叶表层仍旧存有一层水膜。所以还是在冲泡状态,只不过萃取速度比较缓慢。一般而言,不耐久浸的茶叶,应尽量将茶汤倒干,但动作不宜太粗鲁。需要久浸的茶叶,通常需要在茶壶内留一点水。
       为了使冲泡时间较为精确,也可以使用定时器。而泡饮老白茶时,一般的冲泡还未能将茶叶丰富的内含物尽数浸出,因此提倡在一般冲泡之后,对老白茶进行蒸煮,不仅能充分发挥老白茶的效用,煮后的老白茶更别有一番风味。

2020年12月3日 15:41
浏览量:0
收藏